從黑灰走向時裝個性化
改革開放前的中國,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,色彩和樣式單調(diào)。映入眼簾的,千篇一律的是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,被形容為“藍色的海洋”。“新三年,舊三年,縫縫補補又三年”,是那個年代的金科玉律。稍微顏色亮麗一點的衣服根本沒人敢穿,一不小心就會引來指責(zé)。當時百姓生活水平有限,衣服的數(shù)量也很少。用當時的話講,叫“艱苦樸素”,說到底還是供應(yīng)緊張。
20世紀80年代,北京,穿喇叭褲的青年
40年過去,中國紡織工業(yè)取得了全方位、開創(chuàng)性的發(fā)展。1978年,紡織工業(yè)實現(xiàn)工業(yè)總產(chǎn)473.2億元;2017年,規(guī)模以上紡織企業(yè)主營業(yè)務(wù)收入達到68935.65億元,約為1978年的140多倍。紡織品服裝出口2745.1億美元,是1978年的127.4倍。1978年,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僅有2.9公斤,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%。2017年行業(yè)規(guī)上企業(yè)服裝產(chǎn)量287.81億件,相當于為世界人口(按76億計算)每人提供6.89件衣服。
老百姓服飾的春天開始于改革開放。一些西方的服飾進入中國并且形成了一種社會潮流。20世紀80年代初,戴蛤蟆鏡、穿喇叭褲成了一種大街小巷的時尚。隨后,“港褲”“燕尾服”等各種新潮的服裝相繼涌現(xiàn)。
1979年,皮爾·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的內(nèi)部時裝秀
1979年3月,法國時裝設(shè)計大師皮爾·卡丹應(yīng)邀來華,他是第一位來華的國際級服裝大師。他率領(lǐng)12個外國服裝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了一場法國時裝表演。當年的中國,涌動街頭的還是一片“藍色的海洋”。服裝表演會的入場券被嚴格控制,只限于外貿(mào)界與服裝界的官員和技術(shù)人員“內(nèi)部觀摩”。 皮爾·卡丹回憶說:“第一次去中國時,我到了許多地方。我是第一個讓中國人了解什么叫時尚的西方人。我很像馬可·波羅,因為我們都具有冒險精神?!?/p>
皮爾·卡丹帶來了“時裝”和“品牌”的概念,講究穿衣服要穿“牌子貨”。皮爾·卡丹也成了中國“時尚”的啟蒙者,一波比一波繁華的時裝潮流、一個比一個華麗的奢侈品牌就前赴后繼地來了。
改革開放初期的模特
服飾的變化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最重要體現(xiàn)。20世紀80年代穿著“的確良”白襯衫的女青年顯得那么單純,和那個時代一樣。隨后,80年代中期,城市里開始流行紅裙子,女孩子脫去了暗淡的外衣,穿著色彩鮮艷的編織毛衣,留住美麗,一場時裝的革命正在悄然而來。時髦的男青年一邊跳著霹靂舞,一邊穿著喇叭褲、戴著蛤蟆鏡,這就是那個年代的“時尚”。喇叭褲,包緊了臀部,褲腳管很大,像喇叭,兼具掃地功能。隨后,連體褲、哈倫褲、健美褲、蕾絲裙、中性套裝、露臍裝……你方唱罷我登場,各領(lǐng)風(fēng)騷幾個月,時尚,就是一陣風(fēng),是一個時代的印記。
90年代以后,中國服裝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了與世界的同步。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,思想觀念更為開放。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,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,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,強調(diào)個性、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。
進入二十一世紀
人們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,
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。
繽紛絢爛的主題除了為服裝制造出明亮熱情的氣氛外,更營造出了一種意境,
也創(chuàng)造出視覺爆炸的效果,
而中國的民族風(fēng)逐漸影響到全球……
編輯排版:施考、徐牧遙 (曹楊二中志愿者)